top of page

打石工法研習營心得與回饋 之一

我在唭哩岸出生,成長的記憶,唭哩岸是我家門牌號碼之一(唭哩岸3鄰29號),小時候要拜拜,看熱鬧一定要到唭哩岸廟去,那裡有大豬比賽,歌仔戲,布袋戲等等表演,途中必經過打石場,看到辛苦的阿伯們汗水淋漓的敲打石頭及搭著一片片白色帆布遮陽和三三兩兩的黃牛拖著一車車的石頭,經過了鐵道,唭哩岸廟就快到了,長大之後才知道唭哩岸廟即是慈生宮,是北台灣最古老的廟,原來我的家鄉歷史這麼悠久。

從小聽著爸爸說,我們是來自福建省漳州府,來台已經七、八代 ,唭哩岸是先人從唐山過來的落腳處,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海灣,唐山的物資運到這裏交換硫磺,陶製品等等,以前的唭哩岸有酒家、戲院,比照現在的情景都覺得難以想像。

記得讀石牌國小,一到六年級,都有老師考我們,為什麼叫石牌,為什麼叫唭哩岸,這二個地名一而再被教育至耳熟能詳,原來這個地方本是原住民的原居地,漢人來此,常為爭奪土地,為平息這些紛爭,政府因而設下石頭界碑,因此這裡地名為石碑,後因石碑石碑,實在很悲,才改名為石牌;那為什麼有唭哩岸這個地名,老師說,因為這裡以前是個海灣,咦~,沒有水哪來的海灣,原來早在台北盆地還是個大湖,海水的高度就與唭哩岸同高度,形成了海灣,而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的海灣就是唭哩岸(台語發音)的同音,就這樣我們世居在唭哩岸這裡的潘姓家族也被學者診為凱達格蘭族的後裔。

為了想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的人文歷史故事,報名參與了此次唭哩岸打石文化研習,非常感謝謝炎山師傅,賣力詳盡的介紹唭哩岸石的特性與成分,並且比較基隆、內湖、大直、中和、觀音山石的不同特性,就只有唭哩岸石其砂岩含石英成分,特別耐高溫及耐侵蝕,最適合做成高溫爐燒陶窯或燒金屬、玻璃內層爐及溫泉池等等建材。

謝師傅更是詳盡的介紹打石的工具與方法,甚至現場實在體驗敲打分割石頭,不管是直切(轉),橫切(ㄉㄧㄚ˙),橫剖(破),師傅的好功夫,真的細緻又讚。這期間也提到打石中也發現貝塚文化(貝類化石)及海地生痕(水母化石)。唭哩岸石也因沉積岩成分影響,顏色也各有不同,有黃色、橘色相間,有玫瑰紅色,也有紫色,色彩繽紛美麗,更得石頭愛好者收藏。

由於唭哩岸石目前已禁採,而且這種打石工作辛苦,打石技術已無人傳承,唭哩岸石的文化瀕臨消失危機,等待我們重拾文化宣導,讓唭哩岸石的記憶及技藝可以傳承下去。

唭哩岸這個地名曾是北淡鐵路的站名之一,也曾消失改名為石牌站,慶幸得是因捷運站的興建讓唭哩岸這個地名重現,讓大家對這個的地名再度感到好奇及興趣,也讓唭哩岸及唭哩岸石獲得重生。

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希望能繼續紮根與深耕,讓更多更多人認識這珍貴的文化資產。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