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打石工法研習營心得與回饋 之三

我的出生與成長都在新北市的五股,在因緣際會下,來到唭哩岸這裡工作,一做就將近十七個年頭,日子說長不長,卻也讓我對它漸漸地產生情感。由於我是幼兒園的老師,平日需要自己設計教學課程,園所每年也會提醒老師思考規劃與在地文化有關的課程活動,因此自己在對於「唭哩岸」、「八仙圳」、「慈生宮」、「打石」等歷史與文化略有所知。

雖然略有所知,但是真正對於「唭哩岸石」有較多深刻的感受卻是從2015年12月16日「石屋倒下」的那一刻開始;還記得,當時幼兒園的大班孩子正在進行唭哩岸的主題,因此參與及見證這次的事件,園所也開始關注與討論唭哩岸文化裡與打石相關的議題,並且將石屋的部分唭哩岸石搬回、放置於園所裡,那也是我真正接觸到唭哩岸石的真實時刻。

在對事物的認識與學習部分,我是個透過動手操作、體驗、接觸學習的人,而這次的我會對打石感到好奇,其實起因於園所裡所舉辦的社區親子活動-由於我是活動的主辦人,因此需要認識與連絡能提供在地資源或導覽的人,這也讓我開始接觸到庚霖與謝炎山師父,也有較多的機會與他們聊聊,聽聽他們對於保留或是推廣在地文化的想法,並且感受到他們對於保存文化的那份用心。在這次的研習裡,庚霖透過PPT解說「唭哩岸石發展史」,觀賞「在唭哩岸停泊」的紀錄片,讓學員們對打石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再到戶外打石場請謝炎山師父介紹打石工具與工法。

透過此次研習,讓我對於「打石文化」有較多的瞭解與認同,但對於「唭哩岸打石文化如何發展」則陷入一種沉思;在現今,「打石」是沒落的傳統產業,未來或許可以藉由打石博物館的形式保留打石工法,但在這之中所要傳達的文化意涵到底是什麼?唭哩岸文化工作室要推動何種理念?我們又該如何讓在地人認識並認同自己的文化?在這些疑問的漩渦裡,我的腦中浮現「社區總體營造」(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與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讓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這個社區的意象)這個名詞,並思考著它的可能性與困難性,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目前,這個階段,除了影片紀錄、文化推廣與宣傳、培訓專業文化導覽人才之外,或許可以從鄉土教材的編輯著手,若是有一套從幼兒園到小學,甚至是國、高中生階段的教材融入社區的學校教育課程裡,在唭哩岸文化的推展與社區意識的凝聚上應該更事半功倍吧!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