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工法研習營心得與回饋 之五
在石牌尊賢里定居,到現在也有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算是在地人,見證這方從一堆農田慢慢消失,變成公寓住宅,打石工人的畫面跟聲音,依稀還在腦海深處。求學時,對歷史地理就一直有相當的興趣;旅遊時,參訪國外小鎮或當地歷史古蹟,在認識其他文化並見識到他國如何保存規畫自己的文化同時,又會感嘆對台灣還有自己族群環境跟文化背景了解不夠深,以及台灣歷史文化規劃上還有甚麼可以向他人借鏡學習的地方,返台後,凡遇到有機會作進一步文化探究就分外熱衷。大稻埕在過去五六年,是很夯的文化議題,除了目前的迪化街翻新,變成台北市國內國外數一數二的熱門景點,自己也開始查詢出生地大稻埕的背景,同時也對生活三十多年的唭哩岸也想要多認識,去年就有在臉書看到唭哩岸有自發性的臉書專頁或社團發文,所以這次在臉書上看到可以面對面跟職人的學習營,馬上詢問也很幸運地得到參與名額。 當天報到時,不多的學員人數,但每位都是抱著高度興趣的朋友,透過李老師介紹跟說明,知道已經有不少的朋友在過去幾年,已經開始做專案研究跟關注,並努力為爭取文化保存跟傳承而努力,身為在地人的我既感動又佩服,也帶有小小的汗顏。大約一個小時的室內說明跟影片說明,讓我有初步對過去幾年努力並未來的目標,有了初步的認識,而有些同學的個人分享,也給予很多的資訊。之後到了第二階段的重點,打石職人謝師傅親身示範打石過程跟方法,並分享過去跟現在的唭哩岸的打石繁華跟禁採之後的狀況,腦海中又浮現小時候看過打石工人的畫面及打時發出的敲打聲。當時因為安全考量,大人是不准小孩子靠近打石區,只有遠遠看到的畫面記憶。 在李老師跟謝師傅的分享中,個人作了一個推斷,唭哩岸石應該是在歐洲常見的建築石材-lime stone(又稱sedimentary rock沉積岩),因億萬年沉積,所以開採時常見到見到化石,極有保存價值。而謝師傅在口語傳承分享同時,又聽到很多從日文翻來的名詞,但那應該也是來自英語或歐洲語系的辭彙,在不清楚正確單字情況下,只能從謝師傅的描繪敘述中做個了解,希望未來能把這些詞彙找出來,能有更正確的資訊。所以要如何把這些珍貴的口語資料,傳化成白紙黑字的檔案保留極為重要。過程中,知道目前謝師傅算是在地唯一可以分享的打石職人,心裡馬上祈禱謝師傅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希望在有見證人的情況下,能盡早設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園區, 能更多的人能親耳聽到見到唭哩岸發展史及我們感受到的感動! 最後,在一一不捨,肚子唱空城計中,才向謝師傅告別,結束這個驚喜又富有意義的研習營。深為大稻埕茶商後代,又能在比大稻埕更早開發的唭哩岸居住,台北最早開發的兩個區域,都成為我生長背景,個人真的感到非常榮幸,也極想要好好認識把這些歷史資料彙集起來,不會消失在歷史洪流中。還希望未來能再參與這方面的交流或研習,或是出一份心力。